top of page
搜尋

【童你講心】見到小朋友開心,是否不用給他回應呢? (上)


「有時候,我看見小朋友在公園玩得很開心! 既然他/她的心情不錯,我就不會給他/她很多回應,希望小朋友可以在沒有大人干擾下繼續玩下去,讓他/她繼續保持開心的心情!」


相信大家都一定希望自己小朋友可以保持愉快的心情,是大家最樂意見到的事! 開心、高興和愉快常被認為是正面心情,既然是正面心情,是否等同可以完全不用給小朋友回應及指導呢? 而家長是否只需要專注地回應小朋友的負面心情,如哭泣、生氣、害怕、焦慮等等呢?




原來心情是沒有分正面及負面,每一種心情都有它獨特的功能,去幫助小朋友表達自己的需要,有助適應環境!

簡單舉一個例子,小明以前被狗咬過,之後每逢他看見狗隻時,他會表現出害怕的一面,例如逃跑、躲藏、尖叫等。因為對於小明來說「狗是危險動物,會傷害到他的身體」,所以他害怕的心情表現(逃跑、躲藏、尖叫)可以幫助自己自保,遠離危險!


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因為疫情停課,小花從沒有認識過學校的朋友,之後得知要恢復面授後,她常感到非常擔心不安。但之後她有幸認識到一班好朋友,她的不安隨後消失,每天上學都很快樂,在學校常感到滿足。


小花的快樂是緣之於社交相處,她對於目前的學校生活感到滿意。但若果沒有成人指導,再告知小花的快樂源頭是甚麼,她是無法覺察到她的快樂心情是如何出現,不清楚自己做哪些事情可以自主地保持快樂的心情。


所以每位小朋友的心情需要是被了解!

就算小朋友表現開心或不開心,家長都要時刻留意,再簡單地告訴小朋友現時心情是怎樣、及為什麼小朋友會有這些心情等,慢慢地提升小朋友的情緒覺察能力。




下次會簡單介紹如何提升小朋友的情緒覺察能力,學習如何透過面部表情、身體行為等去辨認個人與他人的情緒,對於之後小朋友的自主能力有好大的幫助! 敬請大家留意日後 [童你講心] 系列的文章!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